新闻快讯

———— Media Reports ————

总是输的人,为什么还是要去赌?

时间:2025-08-18

赌博的人总是在想什么?是赢钱、地位还是所谓的认同感。家人们向我们咨询时,总是在问一个问题,难道本人不知道赌博就是个骗局吗,为什么输了这么多他还是要去赌,究竟是为了什么?其实本人去赌,并非表面上的这些东西,更有深层次的原因。

一、多巴胺的诱惑

从神经科学视角看,赌博成瘾的核心在于多巴胺系统的异常激活。当人们预期可能赢钱时,大脑伏隔核区域会大量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带来的兴奋感甚至超过赢钱本身的实际奖励。即便连续遭遇失败,只要存在“下一次可能成功”的预期,多巴胺分泌就会维持在高位水平,形成“期待 - 兴奋 - 再期待”的神经循环。这种生理机制让赌博本人陷入类似药物依赖的状态 —— 并非追求赢钱的结果,而是沉迷于期待过程中的神经刺激。

二、“赌徒谬误”的认知

认知心理学中的“赌徒谬误”在此类行为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一概念指人们会错误地认为随机序列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即“连续输了多次后,赢的概率必然上升”。这种对概率的误判源于大脑对“平衡”的本能追求,当人们面对连续损失时,潜意识会强行认为自己会“运气反转”。

三、虚假的“社会认同”

在以筹码为媒介的互动场景中,金钱流动速度被刻意加速,形成“瞬时阶层”的幻觉 —— 短时间内的财富波动可以快速改变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这种机制对长期处于社会资源弱势地位的群体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赌博场景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社会地位体验”。当个体在赌博中获得他人关注时,其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会显著提升,这一区域与社会认可感的加工密切相关。

四、现实控制感的补偿

更深层的心理动因来自对现实控制感的补偿需求。当人们在工作、家庭等领域长期遭遇挫折时,赌博场景中“自主决策 - 即时反馈”的模式会形成强烈吸引力。即便结果是输钱,这种“能够掌控投注行为”的错觉也会暂时缓解现实中的无力感。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人类对自主性、胜任感的基本心理需求,会驱使个体寻找能即时满足这些需求的替代场景,而赌博恰好通过简化的规则和快速的结果反馈,构建了这样一个虚拟的控制感空间。

从神经机制到心理需求,赌博成瘾的本质是大脑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病理性循环。当期待奖励的神经冲动、认知偏差的逻辑支撑、社会认同的情感需求与控制补偿的心理动机交织在一起,即便现实结果持续为负,行为模式也难以自主中断。破解这一循环不仅需要外部环境的干预,更需要帮助个体重建对现实生活的参与感

早点戒赌,才有出路!